English

科技扫雷 再创奇绩

1999-08-1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赵安金 本报记者 梁捷 我有话说

地雷是一种普通的常规武器,易于布设,杀伤性强。长达12年的中越边境局部战争,双方在云南边境沿线埋设了100多万枚地雷。在主战场还遗弃有大量的手榴弹、炮弹等爆炸物。到第一次大扫雷时,已有边民触雷伤亡达5000多人。地雷成了边疆各族人民生产、生活的灾星。麻栗坡县八里河村只有40多户人家,家家有伤残;富宁县沙仁寨87个人只有78条腿。边民企盼清除雷障,正常进行生产,真正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。

1992年4月20日至1994年9月30日,云南扫雷部队在中越边境云南段1353公里的战线上,打响了我军乃至世界扫雷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扫雷战斗,完成扫雷面积102.8平方公里,封围雷区面积159.5平方公里,扫除各种地雷28万多枚,手榴弹、炮弹等各种爆炸物12万多发;提前3个月完成了国务院、中央军委赋予的扫雷任务,创造了世界扫雷史上面积大、高效优质低耗、不亡1人,伤残最少(11人)的奇迹。

1997年12月1日至1999年3月26日,第二次大扫雷在128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云南段再次展开。和第一次大扫雷相比,环境更加艰苦,条件更加困难,但510名官兵仅用了16个月的时间,就扫除了位于中越边境云南段的崇山峻岭中的宽正面、浅纵深、高密度的混乱雷场117片,面积达109.67平方公里,完成永久性封围59.1平方公里;扫除各种地雷55万多枚,各种爆炸物20多万发,销毁战争时期遗留的废旧地雷及各种爆炸物近200吨。扫雷作业中亡1人,仅伤残1人。再次创造了高效优质低耗、伤残最少的世界奇迹。

奉国务院、中央军委的命令,1997年11月5日,云南省军区从19个单位抽出510名官兵组成扫雷部队,聚集在云南省西畴县兴街镇进行紧张的临战训练。

担任指挥长的李智伦大校,在第一次大扫雷时为副指挥长,素有“扫雷专家”、“雷场智多星”之称。副指挥长胡宏伟也参加过第一次大扫雷,有着深厚的工兵专业技术功底和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。他们在第一次大扫雷中曾结合扫雷实践,在扫雷器材的研制革新上取得了较大突破,参与研制革新的扫雷机具器材项目,有2项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,有3项获三等奖。李指挥长结合第一次大扫雷实践编写的《热带山岳丛林地大面积扫雷法》,成了官兵的必备教材。官兵在短期内掌握了云南边境雷区常见的各种地雷的种类、性能、探排要领及销毁手段。

云南边境雷场,复杂、危险。在遍布崇山峻岭的雷场中,地雷最大密度达1平方米5枚,与手榴弹、子弹、炮弹及各种引信交织在一起,有踏上就响的压发雷,绊着就炸的绊发雷,原地爆炸的防坦克地雷,飞起来爆炸的跳雷,一拉就响的拉发雷、手榴弹,火一烧就腾空爆炸的火箭弹、炮弹,一触就炸的压电引信防步兵地雷、抛撒雷等等。

1997年12月1日,云南边境第二次大扫雷在昔日主战场之一的者阴山上拉开序幕。火箭扫雷车隔104秒发射一发拖着喷火弹道的火箭扫雷弹,呼啸着扑向山野雷场。10发70多公斤的扫雷弹出膛后,随着大山的阵阵颤抖,炮火覆盖了600平方米的雷场,大多数表面地雷和其它爆炸物同时被引爆。

由于地形的限制和火箭扫雷弹的价格昂贵,云南扫雷部队在第一次大扫雷后期,和科研单位协作研制出了“铵锑扫雷弹”。这种扫雷弹成本较低、装运安全、操作方便,使用起来比捆绑TNT炸药安全,效率要高10倍之多。第二次扫雷之始,数百吨扫雷弹便派上了大用场,大片雷场瞬间变成焦土。

无论各式扫雷装备都不能彻底清除雷障,每一寸雷场都要靠扫雷官兵的双脚去踩踏,靠双手去搜排。在第一次大扫雷研制使用的防护装具的基础上,指挥部和有关科研部门密切合作,对原来只防护身体要害部位改为全身防护。这套全重5.18公斤的单兵排雷防护装具,类似古代武士决斗时穿戴的盔帽甲衣,胸前、小腿等部位的钢板能遮挡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和弹片对人体的伤害。这套防护装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。由于防护装具的有效防护,官兵在数十次地雷和手榴弹发生爆炸的情况下,得以安然无恙。扫雷官兵就是身着这套厚重的防护装具,手提探雷针、工兵锹或扫雷耙,迎着死神,进行人工搜排作业,从焦土里把一枚枚地雷及其它爆炸物搜排出来的。

第二次大扫雷的雷区,多在山高坡陡地段。而第一次扫雷使用的气垫鞋,不适宜在30度以上的坡度上穿着作业。官兵进雷场人工搜排不穿防雷鞋万一触雷,断腿掉脚定然难免。雷区存在大量的72式塑料壳防步兵地雷,这种地雷体积小,金属部分少,不便于探排且容易出现漏雷。扫雷指挥部针对这种情况,同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联系,研制出防护72式地雷鞋,经过几次试验获得成功。这种鞋重3公斤多,便于穿着,通过适应性训练,可在30度以上的坡地上作业。1998年端午节那天,扫雷一队战士侯伟杰在者阴山排雷时,一只脚踩上了一枚72式地雷。地雷爆炸后,由于防雷鞋的成功防护,小侯的脚趾只受了轻伤。

新式防雷鞋虽比气垫防雷鞋适用,但由于鞋底太高,在陡坡上不易走稳,一旦摔倒,还是有触雷的危险。副指挥长胡宏伟发现了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后,经过观察,他和装技部门一起研究,发明了“多功能扫雷杖”。这种融探雷针、扫雷耙、拐杖功能为一体,体积小、重量轻、携带操作方便的扫雷杖,使扫雷官兵在扫雷中首次实现了人雷分离,即人工搜索时不用手接触地雷,就可用扫雷杖上的小扫雷耙将地雷安全耙出,增加了人工搜排作业的安全系数,在第二阶段的扫雷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第二次大扫雷,云南扫雷部队参与研制或革新的扫雷器材有5项被广泛地推广应用,取得了明显的效果。“铵锑扫雷弹”经过改进,被总部鉴定后,定为“GBP—114型扫雷爆破筒”,正式列为了我军的扫雷装备。以李智伦指挥长、胡宏伟副指挥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人才群体,在科技扫雷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。

每一片已扫雷区移交时,扫雷官兵手拉手、肩并肩,在指挥首长的带领下徒步来回通过已扫雷区,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宣布:雷障已完全扫除。云南扫雷部队官兵自信地用自己的身体为人民负责,昭示了当今运用科技扫雷手段,完全可以把地雷百分之百地清除干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